2016/09/04

小筆點

佛樂梵音


筆者本身喜歡音樂,最初對佛樂毫無認識,亦不感興趣, 還未學佛之前,我以為佛教沒有任何佛歌, 只有我認知的傳統敲經唸佛而已。自從皈依學佛之後, 有機會參加法會時,才知道原來佛教有很多法會固有規定的「 梵唄儀軌」唱誦,歌頌讚嘆佛、法、僧三寶。「梵唄」 是佛教唱誦無上清淨微妙梵音,是淨化人生的清淨之音。

有緣加入香港福慧行「梵唄」團,是我莫大的福氣。 事源可追溯約三年多前舉行的浴佛節法會,當時我們沒有正式的「 梵唄」組,也不熟悉儀軌,臨時組合幾位「梵唄」成員, 用短短兩天時間速練,結果尾段唱不下去,唯有播放CD唱誦部分。 事後我們都非常愧疚不安,十分失落。在此之後, 要感恩我們尊敬的嘎圖仁波且,他決心擔負起開設「梵唄」練習班, 因着他的堅持,才有今天福慧行「梵唄」組的成立。可是人生無常, 縱然尊敬的嘎圖仁波且年初已經離開我們, 但我們梵唄組仍然秉承着他的教導,不會辜負他的心血。

話說回來,依我個人淺見,一場莊嚴攝受的法會,懷著清淨、和諧、 恭敬心的「梵唄」是關鍵,場地籌備如麥克風調整音量等也很重要, 能顧及每個細節才能確保法會莊嚴圓滿。

「梵唄」講求的是整體和諧美妙,是一個團體共同合作的聲音帶領, 不是個人獨唱或「演唱會」。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對於執法器如「大磬」、「引磬」、「木魚」、「鈴鼓」、「上板」 、「下板」等等,也要心存恭敬之心,藉由法器傳達清淨莊嚴、 攝受人心的音聲。而「維那」主要是起腔第一、二個字, 引領大眾唱誦,及掌握法會儀軌流程。 當信眾的聲音參與混合在一起時,會最容易令大眾生起歡喜心、 法喜充滿。

回首一看,由最初的半推半就變成喜歡及熱衷, 期間跌跌碰碰當然是少不免錯漏百出,總是自責消沈。 但卻從每一個過程中得益成長,逐步由練習及實際體驗中, 學習克服臨場身心狀態,緊張心情和情緒控制等。練習「梵唄」 要用虔誠恭敬心,要發心不斷自我要求,保持平日恆常練習, 可以培養組員彼此間之默契和合。 熟悉法器及唱誦內容也是練習要點,需要反覆再反覆一遍遍唱熟, 漸漸多了解經文,唱誦的內容就會印在我們的心田。假如像「 鸚鵡唸咒」般「咬文嚼字」公式化地唱出來, 是無法表達出莊嚴和諧的氣氛。 我深深地覺得練習梵唄本身就是一個殊勝難得的共修法門, 在這裡感謝香港福慧行「梵唄」每一位成員的努力, 發心護持及義工們的恊助。

因緣使然,萬分榮幸自己有機會參與香港福慧行「梵唄」維那。 我經驗非常淺,資質有限,慚愧還有許多許多需要學習的地方。 今借用這平台,與大家淺談分享個人練習「梵唄」, 與擔任維那的點滴經歷與感想,也讓更多的人認識「梵唄」。 阿彌陀佛 !

筆者:夢中人

更多文章分享:福慧行


2016/09/03

小筆點

是結缘還是攀緣?


隨緣是一種智慧,隨順機緣,不加勉強。 隨緣的人像鏡子,相來則現,相去不留,毫不罣礙,如如不動。隨緣並不是消極等待或放棄尋求,而是要用平常心去看待身邊的事物,隨順當前的環境因緣,從善如流,以平靜淡泊的心態面對一切。
「攀緣」是一種煩惱,心隨境轉,強加外求。「攀」的意思是攀附執著, 抓住不放。 因為執著,妄生分別,認妄為真,因而做出貪瞋癡的行為。 「攀緣」的人做事往往被外境所牽轉,事未至而心欲求,事已去而心不捨。執著外境,迷幻成妄。

“未成佛道, 先結人緣。” 我們學佛, 不應「攀緣」,應該盡量結緣。 例如以無所求的心贈送東西給別人,當義工幫助有需要的人等等。 只為付出,不問回報,這便是「結緣」。相反,如果心存回報,有條件地付出,強人所難,只會落入「攀緣」, 自尋煩惱。

佛不度無緣之人, “天雨雖普,不潤無根之草,佛門廣大,難度無緣之人。”。

    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城弘法的時候,有一位老太太在同一城市住了幾十年,她不信佛。佛陀就為了啟發大眾,沒有緣的人很難度,就到那位老太太那裡去。老太太看到佛走過來,馬上就轉過背去。佛陀以神通在她背後又顯一個身。她又轉到前面來,然後佛陀兩邊都顯身,四面都顯身,她就轉轉轉,沒辦法下,乾脆把眼睛閉起來,也不願意接受佛陀教化。

    然後佛陀就回到精舍跟阿難陀說:“阿難,你去,你去度化那位老太太。”

    阿難陀去了。很奇怪,老太太看到阿難陀卻很客氣,馬上用很精美的食物來供養阿難陀,然後接受阿難陀的教化。很奇怪了,是不是?

    其實, 之前阿難陀不肯去,他說:“佛都度不了,我可能沒有這個能力吧。” 但是去了以後,這位老太太竟然接受阿難陀的教化。

弟子們就請問佛陀,為什麼會這樣子呢? 佛陀說:“我跟這位老太太沒有緣。”

    為什麼? 原來無始劫以前,有一世釋迦如來跟阿難陀都是修行人。兩個人一起走在路上的時候,看到一隻死老鼠。釋迦牟尼佛的前生,只是看了那隻死老鼠三眼就走了,沒有理會。阿難的前生,當時跟在後面,他卻生起一念慈悲心,在路邊挖了一個坑,將那隻死老鼠埋起來了。

    那一世的死老鼠就是現在這位老太太,而釋迦牟尼佛在那一世,只是看牠三眼,所以現在這位老太太看世尊三眼以後,就把眼睛閉起來。

    而阿難陀在那一世,因一念慈悲心,結下善緣,現在這位老太太就很容易接受他的教化了。

    釋迦牟尼佛隨緣啟發弟子, 不落消極, 不惜顯示神通, 希望可以度化那位跟他無緣的老太太。 可惜, 老太太寧願閉上眼睛也不接受佛陀教化。 佛陀明白不可以「攀緣」, 不能勉強抓住不放。 於是叫阿難陀去教化這位老太太, 因為佛陀知道阿難陀跟這位老太太多生以前結下善緣, 要教化這位老太太就自然容易多了。

我們要視眾生平等, 不要因為我執著而生分別心, 輕視任何眾生。 哪怕只是一隻螞蟻, 一隻蚊蠅,我們都要善待牠們。 修行人深信六道輪迴,一日未能成就,今生有緣遇到的眾生即使細如蚊蟲,亦有可能是我們來生生命中一個很重要的人。 所以我們要時刻保持慈悲隨緣的心,不要執著「攀緣」,應該廣結善緣,希望可以接引更多眾生,一同學佛修行,離苦得樂。

筆者:如雲

以上文章是轉載/引用自「福慧行」官網原創文庫,版權為「福慧慈善基金」所有。請按鏈接閲讀更多好文章:
官網: http://www.hkfhh.com
微博: http://weibo.com/u/6008971168
微信: 福慧行智 (WeChat ID: Cultivation888)